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出自先秦屈原的《九歌·国殇》
译文人虽死亡而灵魂终究不泯, 魂魄刚毅不愧为鬼中英雄!
注释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此句歌颂了将士们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展现出激情昂扬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豪气,歌颂了战士们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和爱国精神。
完善
原文
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野 同: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战士手持兵器身披犀甲,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旌旗遮蔽日光,敌众如云,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战士奋勇争先。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杀得天昏地暗连威严的神灵都震怒,全军将士全都捐躯于茫茫原野。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还,走向那平原啊遥远没有尽头。佩长剑夹强弓征战沙场,身首异处仍壮心不改,勇气不减。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侵犯。人虽死啊英灵不泯, 就算死了魂魄也要成为鬼中的豪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据可考资料,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参考资料:完善
1、
郑国民 等.语文(扩展模块)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5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鉴赏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九歌·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30篇诗文 ► 1388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47章 贵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南史·列传·卷三十九》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白居易《长恨歌》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口说无凭,立据为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