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十五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身有依倚,心渐得安”。道祖在《道德真经》中写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是说人们心中之所以会生出诸多欲想和妄念,是因为有生理上的需求。大凡世间人虽都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但却仍然一味地放纵心中欲望,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流浪翻沉。当人们皆以为修行苦而纷纷去追求人间乐时,这恰恰是对自我的放纵。修行与此正相反,其是在向内收,是通过一些清规戒律而使自身的行为有所禁止,并进一步由外而内地止息心中欲想。身不外依,心不外求,于是才能实现身心安定。
世人总是以是否能得到生理上的享受为标准,以此界定事物究竟是苦是乐。但在修行者的眼中,外在的物质早已经无关紧要,能够从这场苦修苦行中升华自己的人生情志,这才是修真的极乐。全真一系虽然是在强调“苦修”,但这个“苦”不过是一种“可名”之苦罢了。不论是以戒律而修真,还是以功行而济世,修行的每一条路虽然不同,但行走的过程都应该是充满了快乐的。所谓苦,不过是得乐的途径而已。修到极致处,也就不再讲说究竟是苦是乐。既有苦乐,便有是非参照,便有分别你我的心,这才是修行要去除的最大障碍。
修真的第一步是离苦得乐,进阶一步说,则是超越苦乐而得大逍遥、大自在。之所以加一“大”字,意在与人间以物质和精神为依托而谈论的自在逍遥相对照。谈论修行事不能脱离了人世间这一母体,虽然虚无终归是需要从万有中来求证,但修行最终是要超越这一物质基础的,如果不能实现超脱,则我们谈论的修真不过是一场心性的升华和肉体的锻炼。当真正实现超越之时,实则是教门内常称作的“与道合真”,是在用恒常真道的视角去看待我与众生。
你我看人间事总要受制于自己的经验意识,合道之士已然达到无你、无我、无众生的境界,这并非是不把世人看在眼中,而是在道的视角下,看待众生皆为同一之相,不着任何私心私情,所以才能做到天地无私、圣人无私。当此之时,我们所说的苦与乐不过是贻笑大方之家的自我矫情罢了。
世人看待修真者无非是两种态度:一则认为其是潇洒无羁的快乐,不在意他人目光,惟独追求自己的情志解放;一则认为隐世修真必然避免不了要过一些艰苦日子,是以苦修而证真常。
常居宫观的道人看待红尘众生,也有两种态度:修行未入门者,见了太多红男绿女出出入入,便难以耐住清静场中的寂寞,又对尘世升起羡慕心;略有道行者,或觉人间纷扰终究得来一场空,人们的追逐不休正是在自造苦海。能出迷途者,是觉悟了苦而能得乐。无奈太多人沉迷其中,反把苦当作了乐,实在可悲可叹。
两种身份的人、兼具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看世界。其实,不论是不是踏上了修行路,人们看他人、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和观点终究会有不同。是苦是乐,可能也没有所谓,别人如何界定不重要,冷暖自在本心。
世上不存在对错,我们从自己的人生场中究竟感知到什么,才是这场修行的最后命题。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